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研究报告 >> 正文

《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研究报告提要

2015年05月06日 01:48  

课题主要研究人员:负责人:孟东方主研朱勋春、黄意武、卿知人、陈跃英;参加者;张果、江燕玲、王资博、杨飏、艾素平。

 

一、该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成果是探索社会环境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研究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规律,从而提出具体的措施,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优化,促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内化为当代未成年人所应具有的素质。   

该课题研究的意义:①从未成年人工作者而言,是进一步提高和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效果的需要,②从未成年人自身而言,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③从社会的需求而言,是培养和造就社会发展接班人的需要。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1.研究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包括社会环境的概述(涵义、分类、作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概述(涵义、背景、指导思想、地位和作用、内容);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需要、是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需要、是完善现有教育途径的需要。   

2.分析新时期社会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变化,一是新时期社会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发展背景,二是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新特征包括政治意识较强,实践能力较弱;核心道德总体稳定,有一定利己倾向;注重现实,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积极,社会民族责任感强;创新意识较强,价值取向多元化;自我意识强,独立意向显著;遵纪守法,关心集体;享乐意识较强,劳动意识淡薄。三是研究正确认识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需要正确评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效果,客观认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重视校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四是研究处理好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3.研究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机理:一是研究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包括社会大环境、软环境、小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二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对社会环境的反作用,重点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推动、促进作用。三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4.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是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环境的意义:是改进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的需要、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约束和规范的需要、是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作用的需要、是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二是研究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包括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三是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环境建设的思路,包括全境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四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教育网络。   

5.完善优化社会环境的机制和措施,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环境,提出要营造良好的实现机制、构建机制和监管机制。二是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环境的措施,提出要加大经济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发挥未成年人主观能动性。三是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环境的具体途径,要优化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优化同辈环境,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成才。四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环境建设的保障机制,包括组织、队伍、制度、经费、技术、成效保障。   

(二)重要观点   

一是研究成果率先提出软环境的概念和含义,提出软环境是介于大环境和小环境之间的中观环境。二是研究成果深入研究社会环境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详细论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三是研究成果在提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突出要结合未成年人成才一并研究,特别强调未成年人不仅要成长重点是要成才。四是研究成果首次提出“全境”、“全员”、“全过程”的育人方式,突出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五是研究成果提出要处理好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应把握好“衔接”、“适应”、“借助”、“吸纳”、“筛选”四个环节。六是研究成果还在“硬件”“软件”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活件”建设,重点突出各类人员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七是研究成果从机制的角度提出构建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的长效机制,建立协调、责任、奖惩、预警、救助、督促检查机制。八是提出了有针对性对策,不仅提出宏观方面的思路,并结合影响未成年人成长成才规律,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三)对策建议:   

1.研究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环境的实现机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环境的硬件、软件、活件建设。   

2.建立和营造良好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和营造良好的建设机制,包括建立党委领导下各个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责任机制、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奖惩机制、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预警机制、建立未成年人弱势群体的救助机制、建立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督促检查机制。   

3.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环境的监管机制   

对未成年人媒体环境、文化市场、网络环境、活动场所、工作队伍的监管。   

4.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环境的措施: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善法律法规、发挥未成年人自身能动性的建设。   

5.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环境具体途径包括优化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水平、家庭道德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学校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精神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物质环境、社区文化环境、社区教育环境;同辈环境包括同辈群体思想环境、同辈群体文化环境、同辈群体心理环境。   

6.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环境建设的保障机制,包括组织、队伍、制度、经费、技术成效保障。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和效益   

(一)学术价值   

一是研究成果在分析了“环境决定论”和“环境无用论”的基础上,全面翔实研究社会大环境、软环境和小环境的影响,率先提出软环境的概念,进一步分析论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了“互动机理”这一概念,创新和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理论路径。二是研究成果在提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突出要结合未成年人成才一并研究,特别强调未成年人不仅要成长重点是要成才。三是研究成果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界定为两个层面:基础层面和发展层面,认为后一层面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更为重要。四是成果重点研究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运用了多学科的知识来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身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与社会互动规律等三大规律。   

(二)实践意义   

课题成果既有理论的分析,又有现实问题的研究,包含了丰富的数据和实证调研得出的对策。一是研究成果首次提出“全境、全员、全过程”的育人方式,突出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在“硬件””、“软件”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活件”建设。二是提出构建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的长效机制,建立协调、责任、奖惩、预警、救助、督促检查机制。三是研究成果提出了有针对性对策,提出宏观方面的思路,并结合影响未成年人的生活实际,从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来提出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社会影响和效益   

该研究成果曾在《当代青年研究》、《重庆社会科学》、《重庆社会科学年鉴》等刊物上发表,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的《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研究》全文转载,还得到了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未成年人工作领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晓兰同志的充分肯定,并予以批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研究成果得到了评审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认为 “选题新颖;设计科学,内容翔实,体系严谨;创新性强;定位高;针对现实、论证有力、逻辑性强;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上一条:《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研究报告提要
下一条:《构建“立体式大社科”管理体系与加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研究报告提要

关闭